欢迎光临!今天是:
泉州市侨联>> 南安市

南安侨亲故事之林文鸳:“家乡发展靠一个人做不起来,抱团出力岂不是很好”

林文鸳团结海外侨亲共建榕桥 捐资家乡公益事业超千万

发布时间:2020-11-11 09:01:19  作者:南安市侨联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马负千斤,蚁负一粟,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大家对教育有虔诚,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就能达到美满收获。

                                                                             ——林文鸳

 

人物简介:

    林文鸳(1917-2006年),祖籍柳城三堡村,新加坡籍,自1982年起连续五届任新加坡南安会馆主席,历任新加坡中华商会常务理事,新加坡宗乡会馆常务理事,福建会馆常务理事。


第101页-107.PNG

林文鸳


       16岁时随其姑父往新加坡谋生,后事业有成,创立美德置业私人有限公司、合成发私人有限公司等,主要经营五金铜料、铁类、修造船炼油等,还代理世界各国汽车、货车零件销售。

       林文鸳是新加坡社团组织骨干,长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国内关系甚为密切,多次率团到福建南安、福州、武夷山等地考察参观。捐资榕桥中学、三堡村、三堡小学等。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人民政府多次给予表彰,福建省人民政府给予立碑表彰。

        捐建学校让家乡孩子上好学,修桥铺路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发动乡贤群策群力共建家乡……只要家乡有需要,爱国侨领林文鸳都慷慨付出、不求回报。他心系家园、情系桑梓的大爱,在武荣大地广为流传。


第102页-109.PNG

三堡村小学


动员海外乡亲  一起共建家乡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事业,为了国家、人民的需求,我们都要尽量设法创建学校。马负千斤,蚁负一粟,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大家对教育有虔诚,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就能达到美满收获。”听着琅琅书声,看着捐资名录,退休后重回榕桥中学的黄金杯和黄清河仿佛还能听到林文鸳那掷地有声的话语。

       1993年春节,时任新加坡南安会馆主席的林文鸳特地返乡,参加榕桥中学教学楼筹建组会议。当了解到家乡教育情况后,林文鸳说了上面这段话,并当场将募集到的资金如数交到当时的溪美镇领导手中。“这些都是关心、热爱家乡的乡贤们捐的,教学楼要马上启动建设,不足的资金我来补上。”

       数日后,榕桥中学教学楼动工建设,并于当年9月投用,取名“恒毅楼”。

      “如果不是林文鸳先生慷慨捐资,发动热心乡贤参与,建设这栋教学楼,学生们都不知道要到哪里上学。”时任榕桥中学副校长的黄金杯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因办学质量好,溪美、大埔村、东田彭溪村、丰州等地的学生也纷纷到此求学,学校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建设新教学楼迫在眉睫。为获得林文鸳先生支持,黄金杯书信说明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当时老先生回信说,将全力支持教学楼建设”。

       收到家乡来信,林文鸳当即召集新加坡侨亲到他住所。“榕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乡,它的发展靠我一个人做不起来。如果我们大家一起抱团出力,众志成城,岂不是很好。”

       捐建教学楼,林文鸳完全有能力一个人承担,但身为爱国侨领,他更希望团结新加坡侨亲,一起出力建设家乡。在他的带头下,18名华侨慷慨解囊。

       除了“恒毅楼”,他牵头捐建榕桥中心小学(榕桥中学前身)8间教学楼、榕桥中学“仰星楼”、榕桥中学礼堂,独资捐建三堡小学……“文鸳先生身居海外,心系家园、情系桑梓,时时处处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黄金杯说,在家乡公益事业上,他累计捐款超1000万元。

       在与林文鸳交往中,最令黄清河感动的是他对教师的尊敬。2000年,年逾八十的林文鸳邀请4名家乡老师到新加坡参观,亲自带他们到处参观。“一路上可以感受到老先生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重。”


第103页-110.PNG

榕桥中学


修建盘山公路  助力杨梅销售


      每到6月,来自浙江、云南、陕西等地的水果客商纷纷来到柳城街道三堡村收购杨梅鲜果,村里杨梅种植户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三堡村是南安杨梅集中种植地之一,“山宝黑”杨梅尤为出名,2004年“山宝黑”杨梅还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你看到那些山头,种的都是杨梅树。”站在三堡村一处山脚下,一名村民指着环绕四周的远山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前几年,杨梅曾是村里主要支柱产业,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种杨梅。”三堡村老人协会会长王坚说,杨梅是“娇贵物”,往往因运输时间过长而影响鲜度,因此村民要赶在杨梅落地之前赶紧采摘。

      然而,原先村民上山采摘杨梅根本“无路可走”,更不用说将杨梅运下山。“当时只能用扁担挑下山,走三四公里山路,一趟下来全身都湿了。”王坚回忆道,当时,恰逢林文鸳返乡,了解到村民需求后,决定独资新修一条公路,沿着三堡村的杨梅山直通白云寺。

      1993年11月,3.43公里长、4米宽的白云路正式通车。

      道路修好了,杨梅顺利运到水果客商手中,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后来,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运杨梅。“路又宽又顺,可好走了。”村民老郑说,骑摩托车运输一趟仅需10多分钟,节省的时间也保证了杨梅的新鲜。杨梅成熟时,货车都是排队来收购。

    “在杨梅种植高峰期,一斤杨梅的收购价两三元。”王坚说,靠着种植杨梅,大部分村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可以说,白云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林老先生一年回乡一两次,每次回家乡,村民们遇到他,无不感激他的慷慨捐建。”王坚说。


第105页-112.PNG

捐资修建的道路

      供稿:南安市侨联、海丝商报

版权所有: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