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侨界名人录】共和国“一等功臣”——南安人李引桐
李引桐,1913年出生于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泰国橡胶王国的“国王”,是中马建交的“和平使者”,是中国的“橡胶之父”,多次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周恩来总理接见李引桐(左一)一行
李引桐的父亲是个乡村医生,因为人纯良经常施医赠药,家中经济一直拮据。李引桐12岁那年,家里遭到土匪抢劫,父亲差点被绑架,再加上当时军阀混战、灾祸连年,李引桐便随父背井离乡,南渡新加坡投靠宗亲李光前。李光前安排李引桐到一所华文小学读书,但生性好强的他忍受不了同学们的奚落,就到橡胶园里学割胶,听工人们讲述从家乡到南洋的辛酸故事。
芙蓉李氏孕育出李光前、李引桐等众多社会名流
半年后,李引桐随父回乡续读,后来考入泉州培元中学,毕业后考上晋江东湖师范,然而他的读书梦很快在战争面前变为泡影。1934年,21岁的李引桐再次远赴新加坡,李光前见他有文化,有意要培养他,便让他从橡胶厂的基层做起。短短一年里,李引桐迅速脱颖而出,先后在南益集团的芙蓉、吉隆坡等分行担任要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华人的产业纷纷被日本人没收,李引桐冒险做起被称作“走私”的大米生意,几年间积攒下一笔可观的财富。战争结束后,李引桐被重新聘任为南益总经理兼四大总巡之一。
位于竞丰村的引桐楼陈列着李引桐的事迹
1953年,李引桐在泰国创建德美行有限公司,橡胶业务逐渐在泰国独占鳌头。事业有成的李引桐,时刻不忘家乡。朝鲜战争期间,橡胶作为特种军需物资遭到了封锁。李引桐经香港、澳门两地辗转捐赠大量橡胶到国内,数量达21万吨之巨,为共和国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防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李引桐多次秘密返回国内考察,并猎取最好的橡胶品种,巧妙包装,秘密运进国内,在海南岛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橡胶种植基地。鉴于李引桐在中国橡胶种植领域的突出贡献,我国用“桐1号”“桐2号”等“桐”字号为橡胶品种命名,李引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橡胶之父”。
海南天然橡胶的垦殖和生产事关国计民生
1953年后,为突破祖国被封锁包围的局面,李引桐主动担负起民间和平使者的历史重任,着手促进中马建交活动。1955年,他首次组织马来西亚华侨观光团回国参观,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全国侨委主任廖承志的热烈欢迎。1956年9月,又组织星马工商考察团来我国考察,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李引桐促成中马建交
为了促进中马两国建交,李引桐抓住机遇,在1970年马来西亚大选时,向自己的好朋友、时任马来西亚国防部长拉扎克建言:要赢得华人支持、赢得选举,就必须争取与中国建交。拉扎克认为言之有理,但苦于无人搭桥,李引桐立刻主动请缨:“这件事由我来办!”并亲自飞往北京传递这一重要信息。毛主席接到报告后批示:“可以谈。”李引桐就此被任命为中方联络代表。1974年5月,已当选马来西亚总理的拉扎克和周恩来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马建交公报,马来西亚成为东盟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李引桐因此被誉为“中马建交的和平使者”。
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肯定了李引桐提出建设厦门自由港的建议
改革开放后,李引桐对家乡的发展十分关心,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特地邀请他列席中共福建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听取他对改革开放的意见。
李引桐创办的蓝园高级中学
中学时代,李引桐曾对朋友说:“如果我以后有了钱,我要天天吃猪脚饭!我还要让梅山人也能吃到猪蹄和白米饭。”数十年间,李引桐没有忘记诺言,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捐资从未间断。他先后捐资助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资助国光中学、国专小学、蓝园中学、培元中学、集美大学等校办学,设立“李引桐奖学基金”奖励成绩优异的学子。他牵挂家乡人民的饮水安全,捐资兴建自来水厂,让十万人喝上放心水。他出资为家乡修建“竞蓉大坝”等水利设施、开垦茶园、架设供电线路、修路建桥……他先后在泰国、香港和家乡梅山成立“梅山福利基金会”,乡亲们用“天女散花”来形容他做慈善覆盖面之广。
梅山自来水厂
李引桐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李鹏、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并邀请他参加了国庆40周年、50周年观礼。他先后被授予“一等功”“国家一级和平勋章”“共和国功臣”等荣誉,除此之外,还被泰国总理授予金质勋章。尽管功绩卓著,生活中的李引桐却非常简朴,吃穿用度都很简单,只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李引桐因其卓越的功勋被授予“一等功”荣誉
2002年,李引桐先生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但他爱国爱乡的精神仍激励着海内外无数的中华儿女。